《恶意》

前些天看了一个惨案,大概内容是保姆不知感恩得寸进尺最后杀害超级大方的雇主。 这两天刚看完东野圭吾的《恶意》,感觉很多事情都由一点恶意开始。


保姆杀雇主的事情,大体就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。物极必反,一方做尽好事,另一方得寸进尺,最后演变成做尽坏事。而《恶意》里面的人格对比也很羡慕,一个自卑软弱的普通小孩,成长的过程慢慢酝酿出妒忌甚至是仇恨的心理。


要想赢得别人好感,主动示好,未必能赢得对方的积极反应。最好的法子,就是让对方在你希望的善行上投入。他所做的事儿构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,这在经济学上则称为沉没成本。人格也好,成本也罢,人总是被自己的付出固化,并随着继续的累积越来越难以改变。人们每付出一分,心里都在记下一笔账,并形成一种心理预期。而当这种预期越积越厚重,却始终得不到良性反馈之时,人性就可能走向相反的一面。


作恶很可怕,不懂人性跟作恶一样可怕。关于如何行善是一个很大的命题,如果有机会,以此来改变社会也不错。